超越城市意象:香港霓虹灯的文化符号生产

在香港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霓虹灯招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这些耀眼夺目的霓虹灯标识就成为了香港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元素。不仅作为各行各业商家宣传和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这些霓虹灯招牌还成为了香港城市经济繁荣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象征,反映了这座城市“东方之珠”的独特城市形象。对于香港而言,霓虹灯招牌也不只是一种照明方式,更是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寄托着市民们的丰富情感,成为了一个具有符号象征和传播价值的文化元素,是香港独特都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城市文化的符号表征与意象组织

城市符号是城市空间历史的物质载体,记载着城市中的人和事,连接着历史和现在,也传承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数字技术的虚拟空间生产与城市物理空间的构建,推动了虚拟与实体之间的对话,促进城市空间意象的形成,并在数字空间中流转。霓虹灯招牌作为香港独特的文化元素,同样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1960)一书中将城市意象定义为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公众意象”。他将道路、标志物、边界等作为主要城市意象元素,并强调城市意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城市形象不仅提供了对城市本身的清晰印象,而且还通过提供集体记忆、加强公民对地方的归属感,实现情感安全感以及在自我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城市中各种符号与城市形象具有重要关系,是形成公众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城市形象与城市的当地气质紧密相关,同时作用于人类的各种记忆当中。因此,霓虹灯招牌的象征、符号和文字都成为了香港现代都市一个生动的缩影,勾勒出香港城市的街道和社区景观,令城市在灯光的闪耀下跃动,经过数十年的符号意义固定,为香港市民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生活景观。

霓虹灯招牌的媒介偏向与意义生产

霓虹灯招牌中的文字和设计风格作为信息指代的对象以视觉表达的形式进行文化信息的呈现。霓虹灯招牌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大多经过历史沉淀,从发现到商业招牌的应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其设计常常融合了传统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化风格,这反映了香港作为东西方交汇地方的特点。

这些霓虹灯招牌通常会采用传统的中文书法字体,如楷书或隶书,不仅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也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霓虹招牌中各种常见的中文字体

除此之外,这些霓虹灯招牌还会灵活运用各种图形标志,向顾客传达店铺的营销策略。例如,餐厅和酒楼常常会配以鸡肉、海鲜、茶杯等图案,并使用红、黄、蓝、绿等颜色的光管,以增强食欲的感官体验。而酒吧和夜总会则常常采用富有张力的设计,如使用阿拉伯数字、音乐音符、鸡尾酒杯等符号,营造时尚潮流的氛围。

这种巧妙的视觉设计不仅反映了香港商家对营销的深谙,更是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风格,成为游客对香港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招牌以字体、图案为沟通媒介,为香港带来独一无二的本地视觉文化,营造了独特的气氛和格调,充满本土特色,代表着某个时代的风格。从设计风格来看,霓虹灯招牌的主要功能不是为附近环境提供照明,而是吸引途人注意光源本身,当中的视觉信息既在招牌中也关于招牌本身。

霓虹灯招牌所营造的文化图景建立在物质基础和实体空间中,需要人身临其境去感受其中的文化意蕴。霓虹灯招牌的影像符号深深埋根于中西文化交汇,书写香港经济起飞的历史,成为唱响香港文化的音符。这些符号代表了香港的身份和美学气质,设计和美化了香港街头的风景,成为城市的形象展示,从不同角度增强了霓虹灯招牌的信息传播能力。

不同的传播介质在不同时间的符号生产,勾勒了霓虹灯文化图景,并使城市的文化意义、景观呈现与形象推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烘托出游离于内地的“既中又洋”的影像,解读人与事的符号想象。例如电影作品中的霓虹灯呈现具有特色性和沉浸式观感,导演们通过拍摄霓虹灯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与观众进行信息传递,构成了新的知觉空间。而文学作品里的霓虹灯呈现具有较高的指向性,是读者挑选后所决定收看的作品,但也受制于现实与虚构世界的位置。流行音乐中的霓虹灯呈现更强调个性化体验,歌手以不同的情感状态和对音乐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霓虹灯样貌,将城市文化形象完成了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重构。

王家卫电影《堕落天使》中的香港街景

不同的传播介质将霓虹灯文化整合在一起,为霓虹灯与城市文化形象的结合提供了现实支撑。同时,霓虹灯招牌本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自身可以传播文字和颜色等信息符号,以不同的呈现状态,揭示了香港城市形象的能量与精神。

在空间意象方面,霓虹灯招牌提供环境导向指示,帮助人们寻找及识别地方和活动。不同长度大小的霓虹灯招牌,都在同一条街道的不同高度展示,形成了层叠而复杂的视觉奇观,这种由本土文化发展而来的混乱的视觉艺术,是香港街景最大的特色和吸引力之一。

安装招牌的初衷是为人们指引位置,但随着时代变化成为代表着人事活动、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的一种象征。更有人认为“霓虹灯承载着香港的历史、艺术与文化”,这其实是城市意象具有关联性的表现:强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城市与其根植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联。霓虹灯招牌作为城市文化符号,也作为城市意象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霓虹灯招牌使其负载的历史文化记忆得以重现,为城市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传承提供了保障,帮助大众认识和重构城市发展脉络,形成了城市的独有气质。

霓虹灯文化的迷离与依恋

“霓虹灯招牌是香港的一部分,也是我成长的一部分。”当笔者在香港街头随机询问四位访谈对象“你认为霓虹灯招牌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回忆?”时,四名访谈对象都有提到“小时候”“怀旧”“复古”等相关字眼。

人们身处于霓虹灯的空间里,形成了与之相关的独特记忆和城市情感,对该城市的文化再次产生理解和认同。对于香港市民而言,霓虹灯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都在逐渐与这个文化符号发生关联,一大批艺术家与策展人也正在“抢救”霓虹灯艺术,因为在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中,霓虹灯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在奔赴这座城市之前,他们总会从各种渠道提前了解有关这座城市的信息,这些信息会激发他们对于目的地的想象,而当他们真正踏上这座城市的土地,去搜寻信息、与人交流,获得与自己想象或符合或出入的真切的体验,更新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独一无二的深刻记忆。

当香港特区政府以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拆除了大量霓虹灯招牌,也在社会引起比较大的争议。自屋宇署于2010年发出法定拆除令以来,曾经照亮整条街的霓虹灯招牌已被拆除,香港独特的视觉景观甚至在一个夜晚消失殆尽,引发市民的无限感慨:“霓虹灯招牌被拆除,意味着香港一大特色的消失”、“霓虹灯招牌被拆除真的很可惜,希望后续人们能继续延伸它的价值。”

由于霓虹灯招牌分布在香港街头建筑的不同区域,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空间和大众的实践,不同类型的霓虹灯反映了不同商业需求和社区生活,凸显出城市空间的特殊性,展示出都市生活的烟火气,唤起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记忆,形成高楼大厦与繁华街道所无法承载的独特城市意象。

虽然香港的街道不再依靠霓虹灯来确定商店的位置,但霓虹灯蕴含着怀旧情感和集体记忆,仍然是香港独一无二的城市符号和意象。城市化进程并没有使霓虹灯招牌这一作为空间和想象建构之地消失。相反,大众依然会把这座城市与霓虹灯联想起来,想象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对城市文明的时间回溯和眺望。例如,大众想象香港时脑海中浮现的是霓虹光影,这样反而增强了大众对香港的城市印象,是对霓虹灯文化的不断“生产”、想象和创造的过程。

“小时候经常能看见霓虹灯招牌,现在很少能看见了,霓虹灯招牌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时代的回忆,基本上一提起霓虹灯我都会想到香港的街头。”一位香港市民如是回答笔者的采访。霓虹灯招牌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可以增强城市的形象可识别性,使城市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通过招牌上的图像、图形和文字传达特定的信息,例如,一个霓虹灯标志可以显示商店的名称、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从而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帮助商家宣传和推广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当笔者询问访谈对象:“你认为霓虹灯文化对香港的城市形象带来了什么影响?”时,其中一位访谈对象表示:“我觉得非常吸引别人来香港体验,而且这些招牌设计既有传统中国味,又融入了西方的现代元素,让人觉得很独特。”

霓虹灯的符号价值与文化资本

当霓虹灯招牌清拆的电视新闻播出后,立刻受到大量市民的关注。许多香港市民认为,霓虹灯文化经过数十年的积淀,拥有很高的文化资本,可以为香港提供许多文化创作与资本转化的空间。例如香港电影、电视剧可以充分利用独特的霓虹灯招牌进行影像生产,甚至形成文化园区,但是霓虹灯招牌的拆除,意味着这些数十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资本化为乌有,自然引起一些市民的情绪反应,尤其是那些属于历史企业的招牌——计划被拆除。

“在香港,你可以在不同地方看到霓虹灯招牌,例如商店、餐厅、夜总会以及大型商场等地。这些招牌通常具有独特的设计,以鲜艳的色彩和特殊的字体吸引人们的目光。霓虹灯招牌已经成为香港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之一,它们融入了城市的一部分,无论对于本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充满着吸引力。这些招牌不仅仅是商业宣传工具,同时也反映了香港人的创意和对艺术的追求。它们在营造香港繁华氛围和城市认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觉得霓虹灯招牌是香港的一部分,代表了香港的历史和独特文化,拆掉真的很可惜,我现在带我的小孩来看都是告诉他们我小时候的经历。它们是我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我对香港的回忆和情感纽带。无论是在旺角还是其他地方,霓虹灯招牌不仅仅是商业的象征,更是香港城市的一种热闹氛围和标志性元素。”两位市民的内心诉说,似乎反映了许多香港市民共同的心声。

在创意经济与数字知识大发展的时代中,全球各个城市都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规划并实施“历史文化+时尚消费+环境宜居+经济繁荣”的空间发展计划。“城市IP”的独特性,提供了激发城市活力、促进文化消费、创造情感依恋的现实路径,并设计城市故事的挖掘,历史文化得以展演的“3C”计划(careful to listen,core of information,customized),实施城市形象提升营销策略,以展现独特历史文化,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当中。从这个角度而言,霓虹灯招牌几乎是所有香港人的回忆及世界对香港繁华的初印象,因此显著的霓虹文化特征是城市IP塑造很好的素材。

站在霓虹灯下的遐思

霓虹灯文化让很多外国游客都慕名前来,甚至在它被拆除之后变成了一种视觉艺术。根据美国学者凯文·林奇的说法:一个“可想象”的城市包含一个可读或可见的外部,这样的城市其对大众的感官吸引力不会被过度简化,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延伸、加强和深化。因此,霓虹灯的图像、图形和文字不仅仅是建筑物的装饰,它们也是城市和街道的视觉语言的一部分,帮助构建社区生活的叙事,并展示当地的文化历史,构成了香港独特的街景和视觉文化。霓虹灯招牌的拆除是否删除了香港中西文化融合的独特性?这或是留待历史评述的有趣话题。

多年来,这些霓虹灯汇聚在一起,形成了香港街景的独特景观。霓虹灯的出现和消失,反映了香港不断变化的街道生态、空间文化、城市社区的记忆、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文化。霓虹灯对于香港来说不仅仅只是作为商铺的标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构建香港的城市文化形象,其价值是建立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香港文化底蕴基础之上的。

(连思嘉与王美琪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彭伟步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此文为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课题《融媒环境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JNXT2024001]成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dashboard.liangstudy.cn/study/2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