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期深耕校企合作、专注技能培养的职业院校来说,未来会是一个发展机遇期。
随着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本科生“回炉”接受职业教育的现象,近来受到热议。报道显示,人们之所以“回炉”,或是为满足入编的技能要求,或希望以订单班的形式进入国企,又或是为了一门手艺或证书。
但现实中,产业层面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已有相当大的改变。“很多企业已不再招中职生,上岗只需简单培训。甚至高职生也很少,机器换人后,数量需求没那么多。”另一方面,城市系统日趋复杂精细,风险社会特质显现,对于有水准的技能人才,包括日常维护、减灾防灾,乃至照护有特殊需求者,需求是更为迫切的。这也是绿色转型的需求。
高等教育多年扩张,一般本科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的“符号”价值还将持续减弱,其促进阶层流动的意义也越发有限。关注职业技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那么,哪些核心能力是一项职业技能所必需的?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人具备这类能力?当下职业教育培养的动手能力,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024年7月-8月,通过对苏州市职业技术大学、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调研,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改变技能需求格局
各行各业都在更新技术应用,无论脑力劳动还是动手操作,都在迎接与人工智能发展、绿色永续的压力相伴的挑战。而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必定与这一过程相伴相生。
以高等职业教育来看,近年职业教育改革,许多学生追求继续升学。即便是在职业教育体系享誉全球的德国,学生与家长同样比较慎重,不太愿意过早与特定岗位绑定。因此,紧跟现实的产业变革浪潮,是职业教育持续保持吸引力、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的基础。
苏州市职业技术大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班的教学场所。 王昀 图
以正处在变革中的汽车工业为例。苏州市职业技术大学自2020年招收第一届新能源汽车技术班,2024年6月第一批毕业生共40人,有半数选择升学转本。13人从事汽车专业工作,包括设计、制造、测试、保险和销售等。另有7人参军或从事兴趣相关工作,与汽车专业无关。算下来,进入汽车专业技能岗位的人,大约为四分之一。
相比升学者,更早进入技能操作一线的毕业生,是技能人才金字塔的基石;相比中职毕业生,他们则具备更强的动脑和创新能力。不乏有人来自偏远地区,英语等学科差得太多,难以升本,还有更大的经济压力。考虑到与其花钱进修,不如更早赚钱,跟着产业一线的变化谋求职业发展。具体而言,转本科需要读两年,而专科毕业后努力工作两年,在就业市场或更有优势。这类例子不在少数。
但从全国汽车专业看,多年来存在一定资源错配。据了解,过往全国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主要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以培养汽车维修类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岗位,但能坚持留在一线的人是凤毛麟角。这是因为,其对口岗位往往在后市场,即在汽车4S店修车、更换汽车零件等。虽然疑难问题也要技术拔尖的维修人才解决,但每个店里有一两位这样的员工足矣。一般的汽修岗位,对知识要求不高,待遇也不高,相对比较辛苦。加上车市多年行情不错,大多数人转去做汽车销售等工作。
苏州市职业技术大学的新能源汽车班。 王昀 图
眼下,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上述就业格局亟待改变。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职院校1560所,有495所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其中多数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仍偏向维修,但部分学校已将培养目标转移至工程设计、产品试验检测、生产制造环节。
实际上,中国在这一产业链上具备相当的话语权,其中存在更多亟待发掘的需求和与之相匹配的应用,相应需要施展的技能也会更多更复杂。
由于汽车专业本身源于机械专业,“机电液气一体化”,新能源汽车所需的知识仍在原专业体系之内。苏州市职业技术大学的新能源汽车班就设在机电工程学院,是在原有的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础上建设而来,同时根据现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调整教学重点和培养计划。
比如,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汽车,最大区别是没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取而代之的是“三电”系统及智能网联技术。因此,发动机课程不再作为核心课程,变为专业选修课程。而新能源汽车维修中要面对高压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上岗前必须掌握高压电安全操作规程,要会使用专用检测设备和工具对高压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这与传统汽车低压系统维修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故障诊断与维修的难度与复杂性,随智能化程度提高而增加,配套诊断设备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也提高了;另外,后市场衍生出充电桩、动力电池回收等配套环节,需要了解充电技术、动力电池回收流程和技术。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中车数字精益研修院,机器人会按指令将工具等送到工作台。 王昀 图
搭建职业教育系统和中小微企业的合作网络
那么,从职业教育层面看,如何跟进现实中的技术转型,培养未来需要的技能人才?尤其是,如何给要直接进入专业技能岗位的群体,搭建创新发展的阶梯,使其能伴随产业变革成长?
首先,职业教育方面,不可对别校的办学经验照搬,不可全国相同专业都用同样的课程体系。必须紧密结合当地政策导向、产业环境、区域高校资源、校内软硬件条件等,明确相应需求,结合自身师资及硬件条件,培养社会所需的工程技术与技能人才。即依托当地产业集群,办出自身特色。比如,包括苏州在內,江浙沪汽车产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旺盛,苏州市职业技术大学的新能源汽车班,特色就是培养工程设计、试验检测、生产制造类工程师。
其次,以上述条件为基础,在实训方面,职业技能格外需要边做边学,在具体操作中体会和思考,解决眼前可见的问题。由校方搭建的产教融合支持系统,无法被目前的网络课程替代。但在硬件设备等方面,产业方面的更新速度极快,学校难以投入大量资金,与其保持一致。这需要及时与本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连接,让学生能更多去现场实训。
由此,产业集群的环境十分关键。比如,苏州制造业发达,新能源汽车班的学生便于进入相关链条,尝试相关工作。有老师运用兴趣社团的形式,比如学习汽车设计软件等,并以自己的工作室为平台,吸引对此类工作感兴趣的同学,在日常机械类课业的基础上,发掘与企业实务相关的技能潜力。比如,面对企业需求,考虑进行适宜的设计,结合电路设置和新材料的运用,去解决汽车零部件的问题。
当然,根据不同产业类型,职业教育也有不同策略。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中国中车,组建了行业导师库,从企业直接聘请成熟的技术能手担任专业教师,师资可以在校企间双向流动,最新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实践。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一次特训营后的桌面。 王昀 图
值得注意的是,职校还需要与集群中的小企业建立联系。大多数学校乐于与大企业合作。但大企业的生产线上,工作往往相对重复,对一些学生吸引力较低。同时,学校对大企业的毕业生供给较大,后者招聘数量却有限。上述新能源汽车兴趣社团的实践,是通过优秀毕业生网络,与行业相应典型企业的真实需求连接。比如,其中有一位毕业生,辗转过几个小公司,如今专门为大公司设计汽车座椅,月薪稳定在18000元左右。
当然,倘若普遍铺开与中小微企业合作的模式,校方也会承担一定的信任风险。比如,常见诸报端的、学生被带去充当流水线劳动力的情况。大企业比较规范而不致出问题。但不能为了回避管理上的风险,而放弃真实的教学需要。立足基于本地产业集群,这一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可以搭建中小微企业的认证网络,比如,创始人满足一定资历、企业运行满足一定条件等。还可搭建中小微企业多领域技术服务平台,如产学研协同中心、市域联合体等,对平台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政府提供政策保障,高职院校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提出技术需求,组织校企对接交流活动,并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反过来,与职业学校的这类合作,也可增强中小微企业自身的信用,甚至有利于ESG方面的评分,更易成为全球企业的供应商。
最后,这类实践还需要其他方面的系统支持。比如,产学研应当紧密结合。在上述兴趣社团的经验中,基于中小微企业的命题,师生团队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解决了问题,或得到了一些教训。但相应的研究和发表,就较难实现。这导致这类成果很难被看到,难以取得规模化的进展。针对这类情况,教育部、江苏省近日启动共建的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
实际上,当下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大大增强,许多青年教师是工科博士,很适合进行这类工程应用的研究。但大家通常背负以论文、专利与纵向项目为主的考核任务。同时,职业院校由于科研条件有限,不易发表较高级别的论文、申报基础性研究的省级或国家基金项目等,更难拿到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倘若青年教师以后者为目标,就更难把时间精力分给真正面向工程应用的研究。另一面是,存在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又在提供横向课题方面异常谨慎,难以提供资金支持研究。
总之,现实中职业学校的科研,存在与现实应用脱节的情况。如果大家所做的研究只以完成考核任务为导向,无法与现实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会缺乏工程意义,甚至导致高职在教学方面的偏颇。
高职院校的论文写作和工程应用,连接应当更为紧密。从工程应用中提取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并深入探究,才会对现实的工作更有意义。由此,要鼓励职业学校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现实的产业应用过程,就需要改变单一的论文发表指向,根据产业技术本身的情况去制定考核方向。同时,针对与中小企业合作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研究,应为其提供基金支持。
需特别关注典型的绿色技能
近年来,职业教育有了更多绿色的意涵。但大多是对自上而下的能源转型、绿色金融等工作的响应。实际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是身边极为紧迫的工作。其中有更多技术应用和创新需求。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展厅中,陈列着诸多纤维材料,包括碳纤维等。 王昀 图
职业教育的平台上,还有更多具备创新潜力的环节。比如,材料方面的创新是重要的趋势,而职业院校在产品的小试、中试等方面具备更大的便利,甚至能孵化创业团队。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乔志勇团队研发的生物可降解水溶性聚乙烯醇(PVA)薄膜、以竹代塑产品等便是例子。
另外,职业教育以校园为实际的应用场所,搭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让各种职业角色在其中运作起来,创设真正的绿色校园,或许是更理想的愿景。
从职业教育本身看,一个人能在这类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那么往后就能够更好地迎接产业变革的挑战,并具备理念和方向性的坚持。趁着产业变革,需要建立和产业发展充分互动的机制,吸引人才继续在这一方向上流动。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